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让数学走进生活(中山市华侨中学 李梅)(参评论文)

让数学走进生活(中山市华侨中学 李梅)(参评论文)

作者:李梅|mei810416@163.com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5



点击浏览该文件让 数 学 走 进 生 活

中山市华侨中学  李梅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教材中,由于空间的限制,往往只提供理论学习,而没有实际应用。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照本宣读,势必会造成因教材提供感性教材有限,而缺乏应用的能力,因此我们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地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为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

 

关键词:兴趣 、生活、整合数学、实践、独立性、创造性

 

一直以来,学生都有一个困惑,学数学有什么用?尤其是高中数学,很多学生都来咨询过这个问题,如果单从现在看,确实好像与我们平时的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很多学生不太喜欢数学。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数学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理性思维,让人的身心都得到美的享受。但如何让学生理解到这一点,并让大部分学生都喜欢数学呢?这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如何让数学走进我们的生活,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美”。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几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创造快乐和文明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要把握时机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情境。譬如在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可以通过这样一则故事恰当引入课题:古印度国王非常喜欢国际象棋,他要奖赏发明者,可以满足发明者的任何要求。发明者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要求——用麦粒来填棋盘:第一个格放1个麦粒,第二个格放2个麦粒,第三格放4个麦粒,以后每个格放的麦粒都是上一格的两倍。国王不假思索满口答应,经过大臣的计算原来发明者的胃口大得很,他要了国王全国几十年麦子产量的全部。麦粒个数为 ,这个S结果有多大呢?怎样求?这必须要用我们的数学知识去研究,问题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必然会尽力去听讲。

 

(二)在数学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生活联系,强化应用意识的培养。

数学就像VC,平凡却又神奇。说它平凡,因为它浓缩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游走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说它神奇,因为它的每点每滴无不点缀着你的生命,孕育着人类的文明,所到之处无不丰富着你的生活,折射着人类的智慧。

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在浓厚的生活气息中使每个学生感到学习的是真正“有用的数学”。

譬如,假如你现在面临着一个求职选择问题,有三家公司为你提供了就职面试机会,按面试的时间顺序这三家公司分别记为ABC,每家公司都可提供极好、好和一般三种职位,每家公司将根据面试情况给予我何种职位或拒绝提供职位,并且在面试之后要立即签约且不许毁约,在咨询专家后,你认为你获得极好、好和一般职位的可能性分别为 三家公司的工资数据如下:

职位

极好

一般

A

3500

3000

2200

B

3900

2950

2500

C

4000

3000

2500

 

我们的择职首要条件是工资数尽量大,那你该如何决策呢?

我们来仔细分析分析一下:由于面试有时间顺序,所以你在AB公司面试作出选择时均要考虑要C公司的情况,所以我们就从C公司开始讨论。C公司的工资期望: 元。现在考虑B公司,因为B公司一般职位工资只有2500元低于 ,所以只接受B公司的极好或好的职位,否则到C公司应聘,这样,工资期望:

(元),最后考虑A公司,由于A公司只有极好职位超过3015元,所以我只接受A公司的极好职位,否则就到B公司应聘。

我的决策是:先到A公司应聘,若A公司提供极好的职位就接受,否则去B公司应聘,若B公司提供极好或好的职位就接受,否则就去C公司应聘接受C公司提供的任何职位。在这一策略下,我的工资期望为:

元。

在这种情境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促使他们积极地搜寻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教会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互与链接中加强整合

有这样一个例子:某水池有一进水管,单独放水需20小时把空水池放满,有一出水管,单独放水需24小时放完整池水。问:同时打开进水管和放水管,几小时可以把水放满?

有观点认为,像这样的数学内容,无法联系实际教学。因为这一问题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存在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采用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来把水池放满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的没有进水管和出水管同时打开的情境呢?当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时,学生们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因为他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同时打开进水管与出水管的现象几乎十分普遍,如:

A、排队候场。不断来排队的人和不断进场的人,来排队的人多于进场的人,就会有等候的人。

B、草场。不断生长的草和不断被吃掉的草。

C、人体的新陈代谢。不断的补充和不断的消耗。

D、社会人口的增减。不断出生的人和不断死亡的人,出生的人多于死亡的人时,人口就增加;反之则减少。

……

从学生们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在学生的理解里,进、出水管同时打开是表示有进有出的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对动态平衡意识的感悟,是一种多么有价值的数学体验!

数学必须与生活相联系,现实的生活并不等于现实的数学,现实中的数学原形要经过概括,提炼才能上升为数学模型。现实生活要走进数学,在生活和数学的交互与链接中必须加强整合,使学生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源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四)通过回顾历史背景及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当时的人文及科学环境中。

在大学,教授曾跟我们说过,不了解数学史的人,就枉为“数学人”。她的这句话一直督促着我。直到今天,我发现,有时在教学中,对学生渗透一些数学史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会让一节课“堂毕生辉”。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揭示了古代灿烂的数学成就,揭示了数学知识的历史渊源,再现了数学家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与力量。例如在数列一章的起始课上可以介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在概率第一节课,可以介绍概率论产生的历史,从数学家卡当参加赌博游戏,掷骰子时作出的预言和卡当的论著——《机会性游戏手册》,到概率论最早的一部著作——《论赌博中的计算》。此外还介绍了“一个数学家=10个师”的故事由来。

数学教学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培养学生严谨、朴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困难百折不挠的思想品质的重担。这些将成为他们参与竞争迎接挑战的坚实的心理准备。据说牛津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并不是因为英国的法律用到很多数学知识,而是因为数学的品格能使人杜绝偏见、客观公正、不屈服于权贵、忠于真理、具有独立的人格。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学习排列组合的时候,遇到过类似这种问题:同室4人各写一张卡片,先集中起来,然后每人从中拿出一张别人送出的贺卡,则4张卡片的所有的不同的分配方式有( 

A6  B9   C11   D23

答案是9种,这道概率题,学生要理解它有一定的难度,思路容易混乱。但是,在教学中,可以让四名学生上台扮演,用各种可能去抽取卡片,其它学生认真观察、分析,不难发现,一共有9种。同时,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还发现一种更快的方法来解决问题,那就是:ABCD四人,先让一人去选择(假如是A的话),有三种选法,假如选上B,让B去选,也有三种选法,剩下CD,两人各只有一种选法,所以结果是: (种)。此法大大的帮助我们解决此类复杂的问题。

这一实践大大的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因为这一问题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很接近,此时再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情境的转化,学生还提出了许多模型也相当生动且贴近生活:4个同学串动座位、4个干部进行职务轮换、4个人穿错了别人的鞋等等,足以见得学生的想象力之丰富,内在潜能之大。

 

(六)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每个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做课堂的主人,这大大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理论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道题,学生的方法很多,有些比我们老师的方法还要简单、灵活,有些方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更适合学生的思维,更易于学生理解。我们老师在讲评习题的时候,往往喜欢将最简洁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但要真正“用”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一些技巧方法,学生根本不可能从一两次讲解中就可以完全掌握下来。曾有这样一个经历,在立体几何中有一道证明线面平行的大题,有学生提出与我不同的证明的方法,我灵机一动,主动让那学生上台,充当一回老师,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很谨慎的将自己的思路分析给大家,台下的学生鸦雀无声,非常认真的听其讲解,并连连点头,最后该学生圆满的完成了整个讲解过程。他的“成功”很快调动了很多同学,紧接着,又有几个同学纷纷举手,要求展演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最后这道题一共总结出7种不同的方法。

 

 

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不再是封闭的知识灌输中心,不再是单纯的知识递延,而是折射出“活力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使我们的课堂越加变得精彩纷呈,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因此,我们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高中数学教与学》

2.《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