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习惯
中山市濠头中学(528437) 司炳梅
新的时代,就要有新型的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成了当务之急。新课程来临的时候,老师们参加了多轮的培训。可以说,大家对新课程的理论并不缺失,关键在于如何把新课程理论转化为课堂的实践。教师是新课程的实践者,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问题的思考,是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做好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教师一定要自觉培养热爱思索的品格,提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敢于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进行思考,要克服思维的表面化,敢于在别人认为已有结论的地方再问一个“为什么”,要善于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思考问题。而教学反思,就是提升思想的最佳方式。教学反思应成为教师的一种良好的教学习惯。能否坚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一个教师进取心、责任心、勇气和意志力的表现,是教师能否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教学新理念的决定因素。教学反思被看作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这句话反映出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我省是实施教学新课程最早的省份之一,新课程新理念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的状况怎样?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有什么困难?结合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教师的反映来看:经过培训,大多数教师已能够认识到课程新理念在课程改革中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教师对于如何在新课程中运用课程新理念却缺乏经验。许多教师从口头上认同而行动上还是应试教育的老一套,这不能完全怪罪老师们“说一套,做一套”。很多时候我们想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课程新理念,然而一到实践中就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从而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教师们感到非常苦恼:数学新理念实施起来怎么就这样难?接受教学新理念和落实新理念是成为新型教师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接受新理念是实施的前提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教师在接受新理念之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实施教学新理念更为重要。只有课程新理念在教学中运用了,课程改革才能进一步深入;只有课程新理念在教学中运用了,学生才能从中受益;也只有课程新理念在教学中运用了,教育才能真正脱离应试教育的阴霾,沐浴在素质教育的阳光下。
笔者作为长期工作在第一线的数学高级教师,非常熟悉教师的教学工作。几年来,我发现教师很注重上课:领导怎么说,教师们就会怎么上,好像上课就是给别人听的,很少有自己的思想与创造,时间久了,也就成了十足的教师匠。大部分教师每天也有反思,但只是想了,却没有形成文字,因他们不知如何写。教师注重了教,而忽视了总结与提练。其实提练与反思,最能增长教师文化内涵的。通过教学反思,也就有了自己的思考,有了思考也就有了提升。可是,多年形成的工作模式,使教师的文化越来越缺失。写教学反思,不同于备课,备课多是一种程序性作业,而且很容易相互借鉴,而反思要融于自己的思考,并且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握教改的方向,这样,反思相对备课是有难度的。那么反思真的是一种过高的要求吗?我想,主要原因,写反思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习惯。怎样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呢?我认为首先要转变观念,其次要学会如何反思。
一、转变观念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学反思对促进课改的重要性。反思不是可写不可写的问题,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有了反思,才有长进。其次我们要认识教学反思的必要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特别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我对这个公式的理解是: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二、如何进行教学反思
1、对新理念的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对于我们在大会小会上不止一次听过、在笔记上不止一次写过的“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类的话,有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这样的问题:
⑴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有意义吗?有什么意义?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服务?
⑵高中阶段,必须获得哪些将来必需的数学知识?将通过何种方式帮助学生获得这些知识?
⑶在教学中都有哪些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得到不断的发展?
2、教学前反思:
教学前进行反思,才能使教学成为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⑴这一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
⑵为什么要教这些知识?仅仅是教知识吗?其背后更深远的意义是什么?
⑶这一课到底能给孩子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服务?
⑷这节课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吗?
3、教学中反思:
人们都知道,任何教育或多或少都会留下遗憾。在教学中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减少遗憾,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怎样?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1)对于课堂活动的展开
a 课堂采用启发式还是注入式?是否忽视数学学习活动的内核─思维?
b学生是否能积极投入、善于合作;勇于发现、敢于表达;是否能自学,善于交流?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世界如何?
c在自学交流、合作探究、实践发现、猜想论证、争论研究、创新答辩等学生学习方式中,哪些方面的效果是好的?是在怎样的背景与情境中展开的?
(2)对于课堂中教师角色的把握方面
你是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激励者、活动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学习的知识传授者?一味讲授、严厉监督?
(3)对课堂环境的营造
你是否能积极营造宽松、民主、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是否能关注学生“喜欢学、愿意学、相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在心理学习环境?还是比较注重规范、有序的教学秩序?还是让学生处于专制、服从、沉默、压抑的状态?
(4)对教育技术的运用
是否能科学运用各种媒体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性学习,并艺术地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4、教学后反思:
常言道,计划没有变化快。我们做任何事都有可能打乱计划,我们的教学也一样。教然后而知不足,教学后的反思会发现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从而促使自己不断学习,进一步地激发自己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每节课后,我们可以这样反思:
⑴为什么我的课堂气氛不好?为什么学生对我的课兴趣不大?为什么我任教的班级成绩不理想?什么样的学案才是好学案?什么样的作业才算是好作业?什么样的试卷才是好试卷?
⑵有的学生读书很懒惰,什么都不知道也不愿知道。作业抄袭。老师除了教育之后,还要寻找本质原因的。从小到大学生一直这样吗?家庭原因还是社会原因呢?或者是个人遇到什么问题的原因呢?
⑶有的学生读书认真,成绩却上不去。难道学生学习方法不对?学生在学习上是否有焦虑?是情感问题还是智力问题?我的教学方法合理、科学吗?我教书认真、尽职吗?
⑷我了解任何一个学生吗?(包括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内心世界。)
我们教师要定期参加培训。由于对课改理解不断加深,对反思也有新的理解。参考典型的案例分析,帮助我们教师上路。同时,参加各级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相互交流经验,树立榜样,激励进取。
三、收获与体会
对写反思的量与质要有要求。起初,在要求上有点点滴滴的体会就可以,逐渐地、慢慢的学会写反思,愿意写反思。另外,课课都反思,显然是完不成任务的,那么我们可以每周写出一两个反思。要想向我们梯队的最高级能手型、研究型教师发展,反思就不能成为一种应付作业,必须要谈出自己的看法,打造出自己的亮点。
笔者是93年才参加教学工作的青年数学教师,刚参加工作时只是凭着一腔热血投入工作,事倍而功半。后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总结教学工作,教学业务能力得以迅速提高,05年便破格评为中学高级教师,如今已成为一完全中学的数学教研组长。我所指导的李博春玲等年轻老师也迅速成为学校的毕业班把关教师。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坚持进行教学反思,让反思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我们就能少走弯路,早日成为一位让领导放心、家长满意、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参考文献:
赵彦:《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