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7~19日,由人教社主办的全国“TI手持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第四次研讨会在上海普陀区曹杨二中召开,本人作为广东TI课题组的成员,有幸参加了本次研讨会,现将会议期间点点滴滴的收获与各位同仁分享。
上篇 会议纪实
18日上午,在会议开幕式之后,分别由上海教师代表罗程宏老师、新加坡TI教育专家魏兆姝老师、广东TI课题组代表(本人)各执教了一堂TI手持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讨课。
罗老师执教的课题是“函数零点与二分法”,先利用TI技术的图形功能,解决了系列函数零点的问题,通过一例三次函数零点存在的特征,引入函数零点存在的条件,再运用电子表格计算功能,展示了二分法求函数零点近似值的思路,同时结合函数图象直观形象地展示了二分法的原理。罗老师是曹杨二中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动听的声音,从容的教态,精炼的语言,让听课专家与老师享受着一种特有的愉悦。
魏老师执教的课题是“曲线拟合与图形变换”,先用TI技术的调查功能收集学生笔算一例简单无理不等式的答案,再用TI技术的方程求解功能进行验证,用TI技术的图形功能直观形象地进行剖析。然后通过一例喷泉的实物图片,利用TI技术取点进行拟合,进一步研究图形的变换。魏老师是新加坡十年前最早使用TI教育技术的骨干教师,本节研讨课让听课专家与老师目睹了新加坡与中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显著的特点是风趣、轻松,教师讲得少,学生参与多、讨论多。
本人执教的课题是“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先用TI技术的图形功能与几何跟踪功能,回顾了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椭圆、双曲线的定义,再用TI技术的几何跟踪功能探究了平面内到定点与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从而引出抛物线的定义,并进一步探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在学生提出不同建系的方法之后,用TI技术的CAS计算功能,研究了其中一种建系方法下的方程,比较得出标准方程,再进一步剖析其它三种开口方向的抛物线标准方程。本人的课,可能让听课老师感受了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的经验型教师的特点,也尽可能地突显出省市领导提出的让数学课堂充满数学味的要求。
18日下午,分别由美国、德国、中国的代表作专场报告与发言。美国、德国发言的专家都是从事几十年高中数学教育研究的行家,分别介绍了TI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并讲解了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中国代表发言报告人分别是首师大附中梁宇学校长、浙江黄岩中学金克勤副校长、上海复旦中学李驰宇副校长,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图形计算器的应用与思考,以及课题研究的相关情况。
19日上午,先由台湾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吴邦德教授作了内容为高观点下TI技术与几何学的报告,再由人教社TI课题组两位代表(上海曹杨二中桂思铭老师、杭州西湖高级中学严兴光老师)及广东TI课题组代表(本人)进行了交流发言,然后是与会代表的自由发言。本人以广东TI课题组发言代表的身份,依照省市领导的授意,结合本校学生TI数学实验的开展情况和个人研究体会,交流发言的主题是“推进数学实验提升学生能力,借助课题研究促进个人发展”, 达到了与全国各地TI高手进行实质性交流的预期目的。会后,TI公司亚太地区的老总遇见我时,对报告的内容给予了赞赏。
中篇 流汗最多的一堂课
参加本次研讨会,本人收获最大的是以广东TI课题组代表的身份,执教了一堂TI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讨课,此堂课是我任教24年以来,流汗最多的一堂课。
接受任务的时间是10月下旬开始的日子里,我先是忙着进行教学设计与制作TI课件,得到教学设计第1稿A,再酝酿、再修改,得到第1稿B,然后于10月31日在由本校承办广东省“图形计算器与高中数学整合”研讨会上进行试教,省教研室徐勇主任、顺德教研室陈新权老师、中山市教研室徐山洪老师到会指导,同时中山市TI小组的二十多位成员到会参与交流。试教完毕,我松了一口气,总算圆满完成了省市领导布置的研讨会的任务,晚餐时尽情地端起了酒杯。晚宴结束之后,三位领导在酒店的房间里,对教学设计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庆幸的是我没有喝太多的酒,否则近90分钟的“关门算账”,我很难清醒地领会领导的设计意图,那么也对不起领导的细致耐心的指导。当晚领导的指导意见是上海的学生并未学习椭圆、双曲线,所以从初中的抛物线开始引入,并且轨迹的开口方向向上。第二天清早,我改写教学设计,得到修订稿1,早餐之后再次请示省市领导,徐主任给予的第二次指导意见是将教学设计表格化,并且进一步细化。
忙碌了几天,终于将教学设计表格化,得到了修订稿2,按徐主任的要求发至人教社章建跃主任的邮箱征求意见,过了几天得到领导的第三次指导意见,遵循教材的体例,基于学生已学习椭圆、双曲线的基础上讲授抛物线。因此,教学设计又回到了原点,修改之后得到了修订稿3,一并将教学设计发给省市领导与郭慧清老师,徐主任要求我必须细化教学设计,我尝试在细化,得到修订稿4。后来在人教社规定上交教学设计(11月7日,星期一)的前一天晚上,郭老师给我电话一个多小时,从体现数学味的角度谈了教学设计如何改进,我在第二天再次修改,得到修订稿5,算是准备定稿了. 下午5点多,徐主任提出严厉的要求,必须将教学过程细化,我只好硬着头皮上阵,写出了任教以来的第一份教学设计细化稿。终于在晚上8点,得到领导的许可,将教学设计定稿如期上交给人教社,此时的我好似了却一块心病。但前前后后共8稿的磨砺,我的教学设计功底也增加了不少。在此特感谢指导我教学设计的领导与专家。
11月17日下午,我抵达上海曹杨二中,对教学中需要使用的TNS课件进行调试,由于学校网络的问题,网络系统的安装及TNS课件的调试,我与桂思铭老师及TI工程师一起研究了将近2个多小时。
11月18日上午11点20分,准备了一个月的研讨课终于开场,课堂上的我尽情地陶醉在完美的教学设计中,充分地调动着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十多分钟下来,头上开始冒汗,此时的我后悔错误的估计了上海天气,因为出发前查上海的天气预报是18~24℃,所以于上课那天的早晨在衬衫内加穿了一条棉背心,课堂中激情洋溢的身心运动,贴着棉背心的皮肤不停地冒出汗珠,一节课下来,整条棉背心湿透透的。
非常遗憾的是,由于讲得太多,讲得太细,导致教学任务没有如期完成,与试教情况一样,研究抛物线其它三种形式的标准方程之后就响起下课铃,还有例题教学与巩固练习的任务没有完成。课后自己反思,对比试教课,讲得更细,数学味更浓,学生基础好因而回答问题更为积极与准确。如果要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少设几个引导问题,特别是其它三种形式的标准方程,尽量一带而过。课后的我也特后悔最后的环节为什么没有调控好时间,如果不再细致研究其他三种形式的标准方程,那么就能如期完成后面的例题与练习。在交流之课后,我也听到了与会专家与同行的不同意见,有认可课堂精彩之处的,也有认为是为了TI技术而技术的。
教学设计反反复复的修订,研讨课后与专家及同行的每一次交流,对我来说都是收获越来越多,我从中汲取了专家们的诸多理念,也同样感受到了同行的诸多教法。这样的教学研讨活动,收获最大的就是执教者,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下篇 TI教育技术的探讨
三天的会议,我认识了一些专家,结识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衷于研究TI教育技术的同行。倾听台湾TI工作妨李教授风趣的交互式案例培训之后,我虚心地向他请教了几例TI技术,了解了台湾的TI实验情况。我还与北京、浙江、山东等地的同行,切磋了一些具体的TI技术。也如同上次杭州研讨会一样,照样用哑语式的交流,向TI公司的工程师反映了三处平时研究技术过程中发现的bug。三天研讨会之后的我,TI教育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TI教育技术博大精深,我还需不停的研究与学习。
在研讨会上,我也听到了个别同行对TI教育技术的质疑之音,认为图形计算器只是相当于几何画板。其实,这是初次接触图形计算器的误区,因为对TI教育技术的不了解,只是看到利用图形计算器作出一些图象,更多的功能没有切身感受到,例如具备代数计算系统的CAS计算功能、几何图形页功能、电子表格功能、数据统计与分析功能、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功能,还有每个功能下可以研究的众多案例与数学问题。
还有一些同行在激烈的争议着,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是否降低学生了的计算能力。个人认为,图形计算器的使用,肯定降低了死算的能力,但基于技术工具的计算能力将有大的飞跃,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培养类似于陈景润式的科学家,草稿纸用上几麻布袋,我们需要探索的是能否培养基于技术工具之上的科学家。TI教育技术的CAS计算功能,能解决高中阶段20%~30%的数学问题,把TI图形计算器当作高级的草稿纸,帮助我们探索与发现解题途径,在高考还不能使用图形计算器的今天,它能有效帮助我们验证笔算的结果。经历验证、探索等途径,学生的数学知识将得以巩固,数学素养将得以提高。人教社章建跃主任在会议总结时提出,关于TI教育技术现在不应当是争议是否使用,使用是必然的,我们应当研究如何使用。
最后,感谢各级领导对本人参与TI教育技术研究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各位朋友的关注,欢迎更多的同行参与到TI教育技术研究中,让我们共同展望与见证十年、二十年之后的中国高中数学教育。
供稿:中山市东升高中 高建彪
18日上午 大会开幕式.JPG
18日上午 上海教师代表执教研讨课.JPG
18日上午 新加坡华侨执教研讨课.JPG
18日下午 专家报告与讲座.JPG
19日上午 专家报告与讲座.JPG
19日上午 TI亚太地区老总回答与会老师的问题.JPG
上课证书.jpg
附件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各版教学设计.rar
附件2:人教社手持技术第四次课题会(上海)交流发言--广东教师代表(高建彪).pdf
附件3: 10月31日试教时录像
附件4: 11月18日正式上课时录像(2012年5月上旬才收到光盘); 课堂教学反思
附件5:会务手册(等待会务组发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