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东升高中高二6班学生吴泳琪小老师比赛课录像后的几点感受
学校为了推动新课堂改革,开展“寻找新锐小老师”的活动,我所任教高二6班学生吴泳琪同学作为班级的小老师代表,展示一堂数学课参加年级的决赛,比赛时间是上周的星期四第4节课。而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上周由于个人私事请假一周,失去了亲临比赛现场观看的机会,只好本周与班级同学一起,认真观看了一遍录像,并写下几点感受与学生和同行分享。
感受一:吴泳琪同学辛苦了,其小老师的气质已形成稳定的风格。
作为一个学生,多次作为小老师上课,并且每次的课都比较优秀,所展示出的风采都可以与一个优秀老师相当。连续几次的小老师授课,我对吴泳琪同学都有相同的评价,例如教学过程设计比较完美,注重数学课堂的特点;选题经典、全面且新颖;上课大方、机智,板书工整、流利,具备优秀老师的素质;没有过多的花架子,注重数学课堂的实效性;每节课都有一些亮点,例如比赛课中采取开火车形式来指定学生回答知识点,利用小组PK赛的形式完成例题之后的练习。
虽然课堂有些瑕疵,例如比赛课中过已知点的等轴双曲线方程的简单方法求解问题,但毕竟是学生授课,我们应当允许瑕疵的存在,即使一个优秀的老师上课,任何同行也都可以找出瑕疵的存在。
感受二:学生已学会迎合学校的课改要求,班级荣誉感在活动中得以加强。
这堂比赛课,对比之前的预演课,多了一些环节,例如PPT归纳总结知识点,起立讨论,在黑板一角板书学习目标和小组展示与点评的任务表。这些都是学校课改中提出的一些模式化的要求,也是我作为任课教师反对的一些地方。
从学校提出模式化的一些课改要求以来,我一直在纳闷,一定要每节课把学习目标写在黑板上吗?学生讨论一定要起立吗?课堂的小组讨论真的有实效吗?小组的展示与点评提前安排好恰当吗?
然而,为了在学校比赛中得到学校的认可,班级同学集体决议,在比赛课中增加了一些平时不认可的课改环节。这或许就是一种班级荣誉感的存在。
感受三:今后的课改之路如何走?如何挖掘利用已有课改成果,逐步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校轰轰烈烈的“寻找新锐小老师”的活动,确实培养了极个别学生的一些当老师的潜能,但作为普通老师的我们,都不明白下一步学校将如何利用已有的这些成果。办公室的同事也经常在一起谈笑,让小老师代替我们来上课?还是学校今后走师范院校特色之路?
学校的新课改将近两年,取得了某些成果,例如学生上讲台展示的胆量足了,上课没有了打瞌睡的学生,小组之间有了一些合作与研究,对数学老师最大的好处就是前后两块黑板都可以利用。但也客观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上学整日里都坐着没有靠背的椅子太辛苦了,时间长了或许会多一些驼背或歪脖子(我曾幻想是否可以专门设计一种能旋转学生靠背椅);教师讲课时,组织学生转向黑板方向听讲总是费些时间;一个班级能大方讲解的学生就只是少数几个,更多的是无法讲清楚问题而导致影响学习效果,这一点与本市一中的数学老师交流时,他们也有同感,重点中学能大方上前讲清问题的学生都为数不多,何况我们这类普通高中的学生呢?
不管学校今后课改如何要求,我将会与班级的学生一起,探索适合自己和班级学生的多样数学课堂。我更希望学校能尽可能的避免模式化,注重多样课堂,汲取师生的意见,重视问题的存在,及时调整方案与总结经验,再次重温市教研员楼兰博客中的一句话,“不要以为'小组合作'就是真经,每一个学段、每一位教师、每一种学科、每一类教学内容都有自身的特点,需要适度使用多研究,不可蛮干。”
供稿:高建彪